张彤
张彤
Published on 2025-09-07 / 5 Visits
2
0

4.磁滞

磁滞现象

Magnetic Hysteresis

磁性材料的滞后或延迟现象,通常称为磁滞,与材料在磁化和退磁过程中的特性有关。当铁磁性材料受到暂态磁场作用时,其退磁过程会表现出延迟,这种延迟现象就是磁滞。

我们知道,由电磁线圈产生的磁通量是单位面积内产生的磁场或磁力线的总量,更常称为“磁通密度”Flux Density。其符号为 B,单位为特斯拉(\mathrm{T})。

我们也知道,电磁铁的磁场强度取决于线圈的匝数、通过线圈的电流以及所用磁芯材料的类型。若增大电流或匝数,即可增强磁场强度,符号为 H

之前,我们将相对磁导率 \mu_{r} 定义为绝对磁导率 \mu 与真空磁导率 \mu_{0} 之比,并将其视为常数。然而,通量密度 B 与磁场强度 H 之间的关系表明,相对磁导率 \mu_{r} 并非常数,而是磁场强度的函数,因此有:

B = \frac{\Phi}{A} \quad\text{和}\quad \frac{B}{H} = \mu_{0}


这样,材料内的磁通密度相比真空中的 \mu_{0}H 会因相对磁导率被放大。对于空气芯线圈或任何非磁性介质(如木材、塑料等),该比值可视为常数,称为真空磁导率:

\mu_{0} = 4\pi \times 10^{-7}\ \mathrm{H/m}.


通过绘制通量密度 B 与磁场强度 H 的关系曲线,即可得到针对不同磁芯材料的磁化曲线、磁滞回线,或通常所说的 B–H 曲线,如图所示。

磁化曲线 / B–H 曲线

Magnetisation or B-H Curve

上图所示的磁化曲线集 M 展示了软铁和钢芯中磁通密度 B 与磁场强度 H 的关系示例,但每种磁芯材料都有其自身的一组磁滞回线。你可能已经注意到,磁通密度 B 随磁场强度 H增加而按比例上升,但当达到某个值后,即使磁场强度继续增大,磁通密度也不再明显增加,趋于平坦并保持几乎恒定。

这是因为磁芯所能产生的最大磁通密度存在极限——当铁磁性材料中的所有磁畴完全排列一致后,任何额外的增加都不会对响应 M 的值产生影响。曲线上磁通密度达到极限的点称为磁饱和(Magnetic Saturation),也称为磁芯饱和。在上述简单示例中,钢芯曲线的饱和点大约开始于

3000\ \mathrm{A\cdot turns/m}.


产生饱和的原因在于,正如我们在前面包含韦伯理论的磁学教程中所述,磁芯材料内部的分子结构初始状态是随机无序的。随着磁场强度 H 的增大,材料内部的微小“分子磁体”逐渐“排列成行”,直到达到完全排列,此时所能产生的磁通密度达到最大值。之后即使进一步增大线圈电流以提高 H,对磁通密度的提升也几乎没有影响。

剩磁

Retentivity

假设我们有一个电磁线圈,由于线圈中流过的电流,其磁场强度很大,并且铁磁芯材料已达到饱和点,即最大磁通密度。如果此时打开开关,切断线圈中的磁化电流,我们本以为线圈周围的磁场会随着磁通量降为零而消失。

然而,磁通量并不会完全消失,因为电磁芯材料即使在电流停止流动后,仍然保留一部分磁性。这种在线圈磁化过程结束后,磁芯中保留部分磁性的能力称为剩磁(Retentivity 或 Remanence),而留在磁芯中的磁通密度称为剩余磁感应强度Residual Magnetism,记作 B_{R}.

这是因为材料内部的一些微小“分子磁体”不会完全恢复到随机状态,而仍指向原始磁化场的方向,赋予它们一种记忆特性。某些铁磁材料具有高剩磁(磁硬),非常适合制造永久磁铁;而另一些铁磁材料具有低剩磁(磁软),非常适合作为电磁铁、螺线管或继电器的磁芯。

使剩余磁通密度降为零的一种方法是反向流过线圈电流,从而使磁场强度H变为负值。这种效应称为矫顽力(Coercive Force),记作 H_{C}.

如果继续增大反向电流,磁通密度也将朝反方向增大,直到铁磁芯在相反方向上再次达到饱和。再次将磁化电流 i

降为零,将在相反方向上产生大致相同的剩余磁性。

通过不断改变线圈中磁化电流的方向(正向与反向交替),就像在交流电源中那样,就可以绘制出铁磁芯的磁滞回线

磁滞回线

Magnetic Hysteresis Loop

上图所示的磁滞回线以图形方式展示了铁磁芯的行为,因为磁通密度 B 与磁场强度 H 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从未磁化的磁芯开始,磁通密度 B 和磁场强度 H 均为零,对应磁化曲线上的点 0。

当线圈中的磁化电流 i 朝正方向增大时,磁场强度 H 随之线性上升,磁通密度 B 也沿曲线从点 0 上升到点 a,逐渐趋近饱和。

若此时将磁化电流降至零,环绕磁芯的磁场强度 H 也降至零,但由于剩余磁性,磁通密度不会回到零,曲线从点 a 移动至点 b。

要使点 b 处的磁通密度降为零,需反向通过线圈电流。必须施加的磁化力以抵消剩磁,这一磁化力称为“矫顽力”(Coercive Force),对应曲线上的点 c。

继续增大反向电流,磁芯将在相反方向被磁化,并随着电流进一步增大,到达相反方向的饱和点,对应曲线上的点 d。该点与点 b 对称。

再次将磁化电流降至零,磁芯中仍保留与之前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剩余磁性,对应点 e。

再将磁化电流反向至正方向,磁通密度将回到零,对应点 f;继续增大正向电流,磁芯在正方向再次饱和,回到点 a。

当线圈中磁化电流在正负方向之间交替变化(如交流电源周期),磁通密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就沿着路径

0 \to a \to b \to c \to d \to e \to f \to a


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磁滞回线。

磁滞效应表明,铁磁芯的磁化过程及其磁通密度不仅取决于当前的磁场强度,还取决于磁芯所处曲线的哪一部分——即依赖于电路的历史,使磁芯具有一种记忆特性。软磁材料(如铁或硅钢)具有非常狭窄的磁滞回线,剩磁极小,易于磁化和退磁,非常适合用于继电器、螺线管和变压器。

由于必须施加矫顽力来克服剩磁,完成整个磁滞回线所需的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在磁性材料中损失,称为磁滞损耗,其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矫顽力。

通过向铁中添加硅等合金元素,可以制得矫顽力很小、磁滞回线很窄的软磁材料,这类材料易于磁化和退磁,称为软磁材料

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图

Magnetic Hysteresis Loops for Soft and Hard Materials

磁滞损耗会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其耗散能量与磁滞回线的面积成正比。在交流变压器中,由于电流不断改变方向,磁芯内的磁极也随之不断反转,因此磁滞损耗始终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直流电机中,转动线圈也会产生磁滞损耗,因为线圈不断交替经过磁通的南、北磁极。正如前面所述,磁滞回线的形状取决于所用铁或钢材质的性质;对于承受大幅度磁场反转的材料(例如变压器铁芯),必须尽可能减小 B–H 磁滞回线的面积。

在下一篇关于电磁学的教程中,我们将研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探讨在静止磁场中移动导线如何在导体中感应出电流,从而构成一个简单的发电机。

附录

降低磁滞

方法

原理

说明

选用软磁材料

降低矫顽力,缩窄磁滞回线

– 向硅钢中添加 SiO₂、P,制取取向硅钢片

– 采用非晶合金、纳米晶材料(如 Fe–Si–B 系列)

热处理与退火工艺

消除内应力,优化晶粒取向,使磁畴更易转动

– 张力退火(定向退火)优化晶取向

– 应力退火消除冲压、轧制应力

降低磁通密度峰值

控制工作磁通密度 B_{\max},减小回线面积

– 保持 B_{\max} 在额定值的 80%–90%

– 增大磁芯截面积 A,相同电压下降低 B

优化工作频率

调低频率 f,减少磁滞损耗

磁滞损耗经验公式: \displaystyle P_h = k_h\,f\,B_{\max}^{\beta}k_h,\beta 与材料相关)

避免过饱和

防止核心进入饱和区,避免回线面积突增

– 设计裕度避免饱和

– 过流保护或磁通补偿绕组限制最大磁通

精细化磁芯结构

减少局部应力、磁畴钉扎,保证各层绝缘

– 更薄硅钢片叠层并绝缘

– 粉末冶金或烧结铁芯,结构均匀、缺陷少

单词表

English Term

中文释义

Magnetic Hysteresis

磁滞

Flux Density

磁通密度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磁场强度

Relative Permeability

相对磁导率

Permeability of Free Space

真空磁导率

B–H Curve

B–H 曲线

Saturation

磁饱和

Ampere-turns per Metre

安匝/米

Weber’s Theory

韦伯理论

Molecular Magnets

分子磁体

Retentivity (Remanence)

剩磁

Residual Magnetism

剩余磁感应强度

Coercive Force

矫顽力

Hysteresis Loop

磁滞回线

Hysteresis Loss

磁滞损耗

Alternating Current (AC)

交流电

Direct Current (DC)

直流电

Generator

发电机

Solenoid

螺线管

Relay

继电器

Transformer

变压器

Permanent Magnet

永久磁铁

Soft Magnetic Material

软磁材料

Hard Magnetic Material

硬磁材料

Silicon Steel

硅钢

Coil

线圈

Magnetisation

磁化

Demagnetisation

退磁

声明

本文翻译自 electronics-tutorials

本文仅供学习,禁止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


Comment